绑架下的教育向何处去的教育文章很火爆,似乎到了刷爆屏幕的程度。又有湖南沅江高中学生弑杀班主任事件,让整个教育界为之震惊。为什么会这样?
我以为,造成教育“剧场效应”的深层原因是大家都在追求学习成绩的同时忘记了初心,忽略了过程和手段,直接把结果当做目标造成的。说得直白点,就是大家直接把学习成绩这个结果当成了目标,一切朝着它们去了。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大家更直接地把考试分数这个结果当成了目标,努力去获取它们。而努力获取成绩分数的做法更简单更直接,那就是做题、训练。考题成了法宝,训练依靠数量。于是,学习变成了做题、做题、再做题,训练、训练、再训练。人类特有的智力活动变成体力活动,心智提升变成了体力惩罚。虽然也有不少人提供了很多技巧与效率技术,但由于本质上偏离了学习、形式上远离了过程,手段上尽量简化,因此付出巨大,收效甚微。这一切发展演绎的结果就出现了现在的教育现状:中考、高考难度降低了,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却加码了越来越累了,家长的负担加重了越来越煎熬了——所有直接相关无关的人都被教育裹挟着,既推波助澜,又深受其害,痛并无奈着。
为什么本质上偏离学习、形式上远离过程、方式上简单粗暴就会导致目前这种“剧场效应”呢?我们就得研究什么是学习。
什么是学习呢?科学而正确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它包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一种行为和行为方式。我们说“终身学习”,其实就是一种广义的学习。它让人们终身坚持这种行为及其行为方式,以保证不断获得经验、知识和技能,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也是如此。狭义的学习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了。它认为学习就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如练习、反复经验)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它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包括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以及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等的行为方式。较之于广义,狭义的学习更能让我们明确学习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它们是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包括练习、反复经验等),也更能让我们明确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得到持续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成长),如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方法和过程,特别是获得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提升。这就是科学的学习观。它是全面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学习是一种行为和行为方式,包含过程、手段、目的诸要素,其手段如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包括练习、反复经验等),目的如获得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提升等。学校教育帮助孩子学习,一定要清楚这种行为和行为方式,尤其是过程、手段、目的诸要素,做实过程,用好手段,明确目的。不能偷工减料,不能投机取巧,才能让学习活动真正发生。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极端盛行,学习这种行为和行为方式中几个要素都被简化了,省略了。大家都直接盯着分数而做,忽略了过程,手段的科学有效使用上也只有大量作业和试题训练,简单而粗暴,最终导致了目前的“剧场效应”。学校、家庭和老师、学生、家长都被裹挟着无法自拔,加害又受害,互怼又无奈。
二、学习是人的认知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认知元素活动并经历必要的认识过程。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我们一般能够表面理解,但对于如何获得如何应用知识大部分人只是粗略知道而已。其中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可是,现实中我们的认知活动过程被简单化了,只有做题和训练,其他能省略的都省略了。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联想、思考等知觉系统多种元素综合作用被简单的做题做作业训练等方式代替了学生的认知活动。
三、学习过程需要学习者情感和思维的投入,学习过程必须突显学习者的情感思维活动。情感方面学生要喜欢学习,爱学习,才能全情投入,学习才有内驱力;思维方面学生要积极思考,联想想象,才能加快理解,强化记忆,获得知识和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就是学习离不开思考,学思并重并行,效率才会可观。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这种事必须让学习者情感上接受,态度上喜欢,才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每每弄懂一个道理,学会一点知识就会受到极大鼓舞,其乐无穷,“朝闻道,夕死可矣”。可是,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把学习看作灾难,加上急功近利、简单冷漠的压迫强逼方式,把学习这种人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行为方式异化成了妨害儿童健康成长的桎梏,从而导致了目前教育的“剧场效应”、“沅江悲剧”。
四、学习需要动手实践。注意,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实践出真知。人的经历是更好的学习。因而,大家都对实践体验式学习十分重视,国内外著名学校都以做好实践体验式学习的资源开发、组织运用等为特点,办出百年名校、长青藤校。实践的范围比较宽,国外最好的学校都注重动手操作。我们把《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为楼名,是想告诉大家,学、习是很快乐的,我们要努力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日常学习活动中去。仔细想想,孔子的话,其实强调了三个意思,一是“学”,二是“习”,三是“说”。“学”是一种行为,古字为“斅”,《说文》曰说:“斅,觉悟也。从教冂。”而教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因此,学的本义是效法。受教于人而效法之。“习”的繁体字为“習”,《说文》解释为:“習,數飛也。从羽从白。”不难想象,“习”这种小鸟学飞的事,需要不断模仿,不断练习,失败了,歇一会儿再来,一直练习到娴熟,自然就能像大鸟一样翱翔自如了。练习多了,娴熟了,成了习惯,因此“习”又引申为习惯。《朱子语类》里记载了朱门弟子对“学而时习之”的不同理解,其中一句话解释得非常贴切。或问:“学而时习之。”曰:“学是学别人,行是自家行。习时行未熟,须在此习行之也。”
《论语》又载孔子言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读《诗》的人,若无法以其所学应用于实践中,即使背诵再多,又有什么用?阅读背诵理解思考是“学”,动手实践是“习”。孔子所谓学习不是专为学问而教,而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学问而教,即所谓“学以致用”,学的目的是为习、为用、为实践。
下列三方面内容有截然不同的做法,许多学校、老师甚至家长都不知道何去何从,有的把A奉为圭臬,大量运用,有的把B奉为至宝,竭力推广。两种认识和做法你觉得选什么好呢?思考一下。
A.背诵是关键,记得多记得牢,反应快,才能得分高。学习关键是看书做作业,做题训练,实验在书上也可以完成。所以记忆能力是学习的根本,训练记忆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B.动手操作,甚至走出学校,研学旅行,调查实践。认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实验要亲自动手做,亲身体验。学习理论说,知识的构建在于经历,最有效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发生的。
A.大量做题。相似相近试题的大量重复一般能够形成强大的做题能力,考试以考做题为主,所以大家都认为做题多了学习成绩就高了。除了做题目前再找不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因此,试题很关键,拥有一套好题是考高分的根本。好老师的法宝就是占有好题。
B.适当做题。认为学习固然需要做题,但做题多少与学习能力关系不大。所以做题不在多少,关键在是否用心思考,全情投入。其中一题多解、总结思考、发现规律是常用做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形成能力。学习的检测手段是做题,手段不能代替学习本身。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能力,增长智慧。
A.大量训练。训练是最好的学习。古人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训练要靠大量的反复,坚持不懈,才能功到自然成,天博注册熟能生巧。
B.适当训练。认为训练是指人有意识地使受训者发生生理反应(如建立条件反射、强健肌肉等等),从而改变受训者素质、能力的活动。训练的目的是使受训者获得一项行为方式或技能,与教学意义相近,常用于教授操练兵士。某些能力需要训练,而知识需要记忆、理解、运用,学习知识依靠训练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