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对本年重点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其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有哪些重点工作和目标?一起来看!
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快构建高效协同开放的创新体系,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持续深化“双减”工作,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完善“空中课堂”全学段、全学科数字课程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能力。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优化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良乡大学城、沙河高教园区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优质教育加快发展。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强化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持续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品牌高中培育工作和强校工程建设,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2所、增加学位2万个。深入实施高职“双高”计划和中职“双优”计划,推进高水平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打造一批产教融合联合体、共同体,办好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带动力。深入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质推进天开园建设。完善“一核两翼多点”发展布局,增强核心区策源带动作用,提高“两翼”和滨海高新区华苑片区等孵化转化产业化承载能力,推动“两翼”完善管理机制和增强实体化、市场化运作能力。
集聚资源强化平台支撑和成果转化。高标准重组元素有机化学等实验室,力争全国重点实验室突破20家,完善海河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运行机制,促进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提质增效,支持中科曙光、天津超算中心加快国家超算互联网联合体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和上市培育机制,优选100家科技型企业纳入上市培育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新增1000家。
强化高等教育和高端人才支撑。支持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学科交叉中心,深化“双一流”高校和优先发展学科建设,扩面推进新工科改革,结合产业需求组织科研攻关。优化“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推动海河实验室实行科学家“举荐制”。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擦亮“海河工匠”品牌。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积极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持续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双一流”、高峰高原学科、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等计划,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基础研究新型高地,分类布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
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科学教育,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城市重要使命,加快集聚战略科技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顶尖人才团队,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拓宽高端专业服务人才引进范围,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等改革。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推进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优化落户安居、出入境、停居留等政策制度供给,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努力营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
加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创业担保贷款、职业培训补贴等稳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以上。精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实施灵活就业人员服务保障行动。
新增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7000个社区托育托额。优化人口服务管理,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推进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
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优化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实施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计划,推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加快推动县域普通高中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实施职业教育提质领跑行动,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建设,支持组建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高水平建设西部职教基地。
加强“双一流”建设和“四新”特色高校建设,筹建重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办好卓越工程师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建设教育强省。开展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00所、校舍50万平方米。创建省级特色普通高中30所。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支持骨干高校和优势学科优先发展。深化高校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合作。
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建设,推动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畅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
推动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做大做强科技引导基金,发挥科技特派团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瞄准卫星导航、新材料等领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多渠道推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做好困难人员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河北福嫂·燕赵家政等劳务品牌。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纵深推进高校“三个调整优化”,加大“双一流”建设和第二梯队创建支持力度。启动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天博郑州大学医学院建设。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青少年人文关怀,呵护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
加快建设“三足鼎立”创新大格局。推动中原科技城聚能增效,推进中原量子谷建设,启动省科学院北龙湖创新基地建设,加快产出和转化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引进落地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10家。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谋划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努力使“两城一谷”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
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深化科技奖励改革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快引育高端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加强特聘研究员海内外选聘,大力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担任高校校长、学术副校长、科研院所负责人。新建一批院士工作站和30家中原学者工作站,培育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180人以上。
构建“产学研用孵”有机贯通、开放协同的人才引育机制,形成良好的人才引育大生态和用人单位小气候,让广大人才安心创业、潜心创新、放心发展。
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支持郑州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抢占人工智能、类脑和仿真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先机,做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做大航空制造、航空运输、航空服务,做优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提升高端服务、前沿创新、国际交往等功能。
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认定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00所。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100所,巩固“双减”成果。加快县域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做好高考综合改革。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职业本科学校和国家“双高”学校率先发展。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纵深推进高等教育“百亿工程”。推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中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优势学科创建“双一流”。做好本科院校新设工作。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转型发展相关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占比达到65%。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完善创新平台体系,支持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开展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推动后稷实验室融入崖州湾实验室建设,建设3—5家省实验室,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2—3家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培育基地。实施2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100项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1.5%,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强化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选育赋能,培育细分行业隐形冠军。聚焦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发展,组建5—10家企业主导的高端创新平台。落实“晋创谷”发展“1+5”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太原先行区。推动大同与中关村科技园深化合作。开展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专利快速预审。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和“里程碑制”,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大市场!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依托高等教育“百亿工程”,培育引进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青年博士,推动博士硕士授权单位和科技创新平台实现新突破。建设7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2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用心用情做好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服务保障。
优化教育布局,提升供给质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省一类以上幼儿园占比达到60%。新增一批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乡村中小学强校扩优覆盖率达到60%。
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建设国家“双高计划”高职学校15所、省高水平中职学校100所。
深入实施高等教育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支持山东大学等驻鲁部属高校迈向国际一流,推动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抓好康复大学建校招生、空天信息大学筹建。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持续巩固“双减”成效,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优化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设置,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发展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省级创新创业学院15个、实践基地30个。加强职业教育,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供给质量。办好继续教育,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大省。
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进重点实验室发展,加快建设辽宁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辽宁基地,支持先进光源、超大深部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等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建设。加快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沈抚科创园建设,打造沈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走廊。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和工业软件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
健全平台、项目、人才、资金等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以“高校院所+科技园区”方式共建创新园区,共建共享辽宁盘锦精细化工等中试基地和应用验证平台,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改革试点,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57%。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生物医药和医疗装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人工智能、元宇宙、深海深地开发、增材制造、柔性电子、氢能储能、细胞治疗、生物育种等方面,加快推动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
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化人才高地。坚持“引育用留”并举,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遴选支持一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产业链人才。深化“手拉手”以才引才、“百万学子留辽来辽”行动,支持海内外青年人才来辽创新创业,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深化与全国重点高校合作,实施科教人才专项行动。组织科学家与企业家有效对接,发挥院士等领军专家人才作用。创新人才管理、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落实奖励补贴、住房安居、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政策,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更好条件、更优环境。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快122个公办幼儿园建设。抓好义务教育“优质校+薄弱校、新建校”集团化办学,促进优质教师轮岗交流。推动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对口帮扶县域薄弱高中。推动职业教育达标提质培优,力争新增1-2所职教本科院校。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启动新一轮“双特色”高校建设,实施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培育计划。筹建吉林高等研究院。深化教育开放合作,打造东北亚教育合作高地。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突出创新和产业融合联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优化科技力量布局,整合科教创新资源,构建举全省之力有组织攻关核心技术的新机制。制定完善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技术路线图,从现实需求中凝练科研问题。围绕智慧农机、现代种业、卫星数据应用服务、新型工业化等领域部署实施9个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尽快取得新突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标准创新。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推进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推动汽车智能集成和半导体激光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挂牌,支持长春市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启动建设长白山实验室、三江实验室、吉光实验室,加强与国家创新平台对接合作。推动省科技创新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提档升级。筹建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究院。
强化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推动盘活高校院所存量专利。支持吉林大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依托省科技创新研究院构建科技经纪人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省内转化30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00亿元,实现翻番。
强化人才支撑,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优化人才政策及配套实施细则,打造更多创新创业平台,创造留才引才良好环境。深化“创业奋斗、‘就’在吉林”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力争高校毕业生留吉突破15万人。积极引进域外院士在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推动大国工匠等紧缺高级技工纳入人才管理。高水平建设长春人才创新港,加快“未来之洲”院士港、卓越工程师培训学院等高能人才平台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优化布局,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调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集聚融合发展,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振兴龙江”边境地区专项招生就业计划。
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组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实施智能农机、页岩油、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攻关项目70项。打造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推进崖州湾等国家实验室区域基地和生物、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尽快落地建设。扎实推进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高水平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坚持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开展科技成果路演推介对接活动300次,转化科技成果600项。培育壮大科技型创新主体,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工程、临规企业科技赋能行动,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00家。
深入落实人才振兴60条,优化实施省级人才支持计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持续推进龙江科技英才头雁、春雁支持计划。扎实开展“技能龙江行动”,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让人才“软实力”成为振兴发展的“强动力”。
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双尖双领+X”重大科技项目400项以上,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新增科技领军企业1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新建省级创新联合体10家以上。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整体性跃升。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湖大学建设高水平新型大学,支持省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加快构建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实施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进一步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一批学校和专业跻身国家新一轮高职“双高计划”。
加大人才招引培育力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新遴选顶尖人才40名以上、省引才计划专家500名以上、省培养计划专家600名以上,力争新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500名以上,培养卓越工程师500名以上,新增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5个以上,新增技能人才40万名以上。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构建政策制定、预算编制、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数据共享等协同机制,促进科创平台、高等院校、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紧密对接,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创造能力和转化效率。
推进“幼有善育”,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推进“学有优教”,扩大公办幼儿园资源供给,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深化“县中崛起”工程,整合优化山区海岛县教育资源,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深入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建强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开工建设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争取深空探测重大标志性工程立项实施。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智能成套装备、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新建一批前沿技术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重组升级省(重点)实验室100家以上。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等平台相互赋能,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互动机制,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加强“双一流”培育,启动特色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支持应用型大学发展双元制本科教育。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高水平建设新设置专业。加快建设安徽高等研究院,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加强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支持创层次职业学校。加快建设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启动建设首批县域产教融合体。
扎实推进人才兴皖工程。深入实施江淮英才培养计划和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动,推进江淮战略帅才引进项目,集聚培养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常态化开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育高技能人才12万人。持续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吸引更多毕业生留皖就业创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畅通企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高层次人才精准服务体系,健全“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扩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开展科技人才评价、科研单位综合授权等改革,让各类人才汇聚安徽、迸发活力。
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40万人以上。新增婴幼儿托位4.5万个,支持每个县办好一所优质高中。积极争创国家医学中心。
集中力量突破高端AI芯片、智能数控机床、高端医疗装备等“卡脖子”技术,前瞻谋划生物合成、空天技术等千亿级规模的科创“核爆点”,构筑创新赛道的“卡位”优势。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5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000家以上。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施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工程,积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推进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增加人口流入地、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给,打造一批城乡教育共同体和教育集团,巩固落实“双减”成果。促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加强专门教育工作。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新强师工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才培养扩容提质,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强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优化实施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引进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深入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完善外国专家管理服务机制,用好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推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高质量推动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推动出台科技创新条例。深入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完善稳定支持和长周期评价机制,扩大省市、省企联合基金规模,鼓励更多社会资金投入。
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制的广东实践,争取国家在大湾区部署若干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联合港澳科技力量深度参与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深入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工程,加快破解“卡脖子”技术。推进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海洋科技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专项旗舰项目,加大源头性技术创新和储备。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打造“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枢纽。支持高校、科研事业单位全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支持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稳岗扩岗,促进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抓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施技工教育“强基培优”计划,推广“技培生”等制度,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万个,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项目30个,新开工特殊教育学校2所。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再提标130元。健全集团化办学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大幅提升教研教学水平,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工海南大学观澜湖校区三期,三年内建成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推动海南医学院更名为海南医科大学,力争海南警察学院、海南艺术职业学院正式设立。打造崖州湾科教融汇示范区。深化产教融合,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比例提高30%。
打造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双高地”。聚焦生物育种、海洋观测、卫星大数据应用、健康老龄化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贡献海南力量。积极争取农业、航天、海洋、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国家级科创平台落地。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2个,争取国际大洋发现计划支撑设施落户。培育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2-5个。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行业链主企业、高校院所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探索全口径知识产权资源整合,打造海口高新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示范区。加强专利转化运用。探索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省级及以上重点研发项目。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55亿元,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4%左右。
强化人才引育力度。统筹实施“四方之才”汇聚、“南海人才”开发、“技能自贸港”等计划方案,力争引进人才17万人,新增技能人才3万人次。实施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国际人才服务管理改革,加快引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经营管理、经贸服务和涉外法律人才。争取创建国家级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组织人员赴外培训,提升国际化素养。支持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编制实施《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增加教育服务高质量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工程,推进“十四五”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县域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全面提升。深入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开展学前学好普通线行动。
做好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推进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工程,支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双高计划”和“三名工程”建设。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编制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规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萃青工程”,完善海外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机制,培育领衔科学家和顶尖青年科技人才,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推进国家科技成果、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科研减负行动,鼓励和保障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科研。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稳定政策性岗位规模,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在高校毕业生刚进入社会最需要帮一把的时候,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工作。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和云岭思政“个十百千万”工程,以张桂梅思政大讲堂为引领培育一批思政教育品牌。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劳动教育工作。实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行动。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做实部省高校结对帮扶,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建设高等研究院和现代产业学院,促进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实体化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职业教育优质示范学校和专业(群)。健全中小学校长教师四级培训和教研体系。实施省级银龄教师行动计划。
加强科技创新赋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高新技术企业超3500户。围绕“四链”融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打造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县。争创生物种业、稀贵金属、生态安全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筹建锡铟等云南实验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升“彩云汇”科创品牌影响力,打造科技入滇升级版,打响腾冲科学家论坛“科技达沃斯”品牌。
积极打造高水平区域人才中心。推进优势产业人才聚集行动,推动科技副总、产业导师扩围增效。扩大领军企业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试点范围。制定高精尖人才认定标准和岗位目录,大力实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统筹推进高层次人才招引行动。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建强产业工人队伍,推进中国昆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
加快实施省属高校“双一流”突破和综合改革试点工程。整省推进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创建数字化战略行动助推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合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布局,办好必要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实施中小学“强县中增学位建宿舍扩食堂”工程,全面提升20所县属高中办学能力,增补学位2万个,新建、改扩建教师周转宿舍900套、食堂400个;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继续对困难家庭子女普通高校入学给予资助,录取到本科院校的一次性补助1万元、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的一次性补助8000元。
开展科技创新“六大行动”。实施兰白两区新一轮发展规划纲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深入推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争创国家高等研究院,建设高校产业研究院。支持兰州大学、中科院等在甘院校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引导创新型企业向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00家以上。建设重点产业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0亿元。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力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3%。
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
加强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统筹抓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加大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和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落实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切实保障教师待遇,弘扬教育家精神和尊师重教风尚,留住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授业、安心治学。
推动产教科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合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新增中试研究基地12家,转化运用专利2300件以上。加强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科教合作。建设面向东盟的产教集聚示范区,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科技“尖锋”行动攻关项目100项以上。持续推进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柳钢“四个百万吨”、玉柴规模倍增、铝全产业链价值提升等重点工程。促进1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建取得突破。新增自治区实验室3家以上、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合作基地10家以上。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区、钦州石化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国家、自治区质量标杆企业30家以上。
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和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进一步扩大西藏班招生规模。推动西藏大学与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西藏藏医药大学与自治区藏医院“科教医”融合发展。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
推广高校毕业生区外“组团式”就业新模式,全面拓宽市场化就业新渠道,力争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天博市场化就业率70%以上。大力培养新型产业工人,力争技能人才增加1.5万人以上。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计划,计划新改扩建各类学校(幼儿园)90所左右,新增幼儿学位2000个、义务教育学位6000个、高中学位4200个,科学有效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为每一名学生创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
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计划,积极发展技工教育,打造10个以上产教融合体,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培养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
实施高等教育办学能力提升计划,支持区内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力争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本科,加快建设宁夏闽江应用技术学院。宁夏高等研究院如期招生。
实施教育数字化计划,启动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试验区。
实施新时代强师计划,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实施全民终身教育计划,天博发展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抓好老年教育,促进特殊教育,全面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
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全面落实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分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支持生源明显增长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标准化普通高中。持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强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以南疆为重点布局建设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高校,逐步实现“地地有本科教育”目标。
大力实施科技兴疆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着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算力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化“四方合作”和科技援疆机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打造面向中亚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推进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阿克苏阿拉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积极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新疆实验室、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自治区本级筹集20亿元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设立创新驱动发展引导资金,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高质量运营新疆科技成果(技术)交易中心,推动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用好人才发展基金,强化科研人员激励和保障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留住人才。加快培养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创新、离岗创业、在职创办企业,鼓励各类科技人才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注:截至1月31日17:00,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尚未公布】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综合自各省(直辖市、自治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