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寄语青年,“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最近,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善用社会大课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必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
为此,今年暑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皖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前往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依托当地返乡大学生兼任基层团干项目,针对其实际开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此次实践不仅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大学生职业规划等时代命题关系密切,同时对吸收优秀大学生返乡参与社会治理,增强大学生群体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因此,当涂团县委将原本“校地共建”的项目规模扩大,以当涂籍大学生兼任基层团干为契机,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创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让返乡学子们有机会将课堂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接触到基层治理发展等多个层面的详细信息,增进其对基层团务工作的认知。同时,各乡镇团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和理论宣讲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青年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政治认同,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这一项目的开展在丰富拓展返乡大学生视野见闻的同时,也为基层团组织改革注入新鲜血液,对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团员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具有重要意义。
思政课实践教学寓教于行,全过程链接“师生家校社”。天博高校是办学治校的主体,上联家庭,下联社会,承担着办好思政课的主要职责。但想真正讲好“大思政课”,必须高度重视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实践单位等多个主体间的相互配合,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2021年,当涂县被列为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地区。为扎实做基层团组织改革试点工作,当涂团县委开启了第一届返乡大学生兼任基层团干项目,以聘任青年工作干事和吸纳返乡大学生兼职等方式,多渠道充实当涂县各级团委的工作骨干。这一项目为当涂籍返乡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真正“把大学所学的知识带到家乡、把大城市的学习生活感受带给家乡群众,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加油助力”。随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该项目在宣传过程中也将家庭和高校的力量调动进来。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绝大多数大学生兼职团干知晓这一项目的契机主要为家人推荐或高校公众号推送。家庭、学校、社会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三者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实现协同效应最大化。
习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天博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切实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此次赴皖调研,实践团成员主要以当涂县返乡大学生兼任基层团干项目为切入点,探寻其在“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重要意义。通过与大学生兼职团干代表的交谈,我们了解到此次参与项目的体验让他们受益匪浅。参与这一项目实践,丰富了青年学子的社会经验,培养了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其思维逻辑能力、辩证思考能力、实践探索能力等多种素养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此外,通过实践体验,返乡大学生能够全面深入了解社情民情舆情,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选择和规划未来的职业道路,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大思政课”理念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培养人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新动力。社会即课堂,广大青年要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践丰盈理论知识,家庭、学校、社会要注重协同发展,形成合力,共同办好新时代的思政课。(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