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的理论意蕴,对于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辩证关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立足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格局性变化的实际,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对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持续巩固“双减”成果、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等作出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习重要讲话的理论意蕴,对于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辩证关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深刻理解习这一重要论断,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立场、基本要求和价值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在尊重民意、汇聚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中,不断巩固教育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内在统一性,才能在回答好和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天博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推动教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既要凸显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又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投入机制和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可及性,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教育服务的物质条件和能力建设,使之与人民群众的多样性需求相匹配;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便捷性,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打通教育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使人民群众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服务途径和方式更具快捷灵活性。
让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价值目标。推动和实现教育公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机统一起来,让更多更好的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一方面,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坚持教育面向不同群体或个体,不断丰富和优化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使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并通过教育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另一方面,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价值目标,坚持教育面向全体人民,加强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完善,努力让14亿多人民都能公平地享有所需要的各类教育资源,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全民学习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强调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这一重要论述,是习针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一些重大教育问题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行动指南。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上好学”问题。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收入国家行列。但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由“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满足这一需求,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优化布局、扩大规模、加大经费投入等方式,不断增强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适度发挥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力量,通过加强引导、规范管理、适当激励等措施,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渠道,从而不断建立健全结构合理、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缩减教育发展不均衡程度。当前影响社会公平的一些现实问题与教育领域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问题相互映射、相互交织,集中体现在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上存在差异性。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发挥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从整体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难题,也需要发挥新型制优势,通过健全科学的经费补偿机制、优秀教师定向培养培训和动态交流制度,以及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方式,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和同一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均衡现象。
持续巩固“双减”成果,着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经过三年多的深入推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取得了明显实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但在应试教育观念和升学压力下,“双减”工作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巩固已有成果和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一方面,要发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促进作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加快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外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以进一步巩固“双减”成果,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监管引导职责,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探索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机制,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
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这是习对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和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指明了技术创新路径。
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推进教育数字化,既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科技变革的共同选择,也是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重要引擎。近些年来,随着数字中国和各类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的深入推进,数字化学习、生活和工作使人们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不断得到激发。而引领和满足这种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需要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实施,通过不断完善教育数字化的运行机制、增强教育大数据的辅助决策功能、拓展人工智能的多维场景应用等,既从总体上不断促进数字化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创新和国际交流等的功能提升,又针对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学习需求,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更具个性化、更高适配性的学习资源,从而不断增强满足人民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快速响应和精准服务能力。
以数字化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当前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得以共建共享,一定程度上为缩减教育差距、巩固“双减”成果,以及推动教育的内涵式、开放式发展等提供强大的技术助力。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例,自上线运行以来,已经形成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资源服务格局,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不仅为全国不同区域、学校、群体和个体等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为全球学习者提供公益性学习支持和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等,极大地增强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对外开放共享贡献度。
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教学传统优势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打破了传统教育时空、资源、条件等的限制,将整个社会联结成一个泛在的学习时空,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可能,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供技术支撑。以教育数字化进一步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能力,要不断提升人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通过为人们提供基于自主学习、在线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等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打造情景互动、智能分享、智慧评测等应用场景,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针对性和体验感,不断增强教育公共服务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