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充分调动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开展班级分层教学、特色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长和发展。
2.创造适合社会的教育。加强教育与科技的融合,每周增设一节科技课,每周一次家务劳动,每月开设一节社会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开展好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和生活知识技能比赛。
3.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以团队和少先队为主阵地,天博官方网站围绕“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言行文明、品德高尚”的德育目标,创新活动载体和形式,结合“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活动,营造“人人都是德育老师,处处都是育人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文明、生活习惯,提升文明素养。
4.加强学校管理与创建工作。进一步抓好教师、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与研究,充实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及学校考核管理评价办法,抓好各级各类示范校创建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各校应力争创建1至2类区级或市级示范校。
5.开展教师职业认同感建设活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开展好师德师风演讲活动,全面提升教师职业形象。
6.开展行风整顿和效能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督查,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查找问题,整改落实,接受社会监督与评议,实现机关作风明显转变、校长作风明显加强、师德师风明显改观的目标,提升教育形象。
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中央“新八规”,廉洁从政,努力打造“阳光政务”、“阳光校园”;确保招生考试“诚信考试”、“阳光招生”。开展好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创建1所市级校园廉洁文化示范校。
8.整合教育资源,稳中求变,开展职业教育、成人专业教育试点,全面完成职教招生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城镇职工岗位和再就业培训,促进城乡居民创业增收。
9.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任务。开展乡村学前教育试点,重点做好和平彝族乡迎春村、共安彝族乡林丰村学前教育试点工作,努力提高3至5岁幼儿入园率,有效缓解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在彝族学生相对集中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彝语课。
10.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深化教育安全工作,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安全事故逃生演练。完善“一岗双责”工作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进一步落实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各项工作,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确保校园平安、和谐。
11.抓好维稳工作。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排查,摸清安全维稳隐患,做好疏导、解释工作,努力把矛盾消化在基层,确保不出现集体和越级事件。
12.做好招考工作。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考场建设与管理,确保全年顺利完成,全面完成高考目标任务;公平、公正地做好紧缺学科教师的招聘工作,挑选优秀人才补充教师队伍力量。
13.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校舍安全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教师周转房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度,完成永和镇、金河镇、共安彝族乡3所幼儿园的建设工作,启动初级中学食堂和综合楼建设工程,完成金河小学校门的改造;完成流黄水小学综合楼改扩建;完成共安中学、和平小学、金河小学塑胶操场建设,完成血杠小学重建工程;全面完成小农场建设任务。
14.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完成新华小学“班班通”设备配置,建设4所远程互动教室。开展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实验教学示范校和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创建工作。
15.积极挖掘校园文化素材,注重内涵建设,着力营造积极向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美丽校园。
16.强化专业培训。充分发挥教师进修校的作用,继续推进全员培训计划。按要求落实好“教育理论大研修”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和各级教师、校长培训任务,开展好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7.完善激励机制。修改完善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办法,扩大教学质量奖励面,争取各类优秀教师津补贴,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18.规范有序发展民办教育。全面落实民办教育政策,严格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对民办教育办学条件、校舍安全等方面的检查指导。
19.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做好“双语”教学试点工作。做好沙湾区对口帮扶教育的后续工作,积极争取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落实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彝区教育扶贫规划各项工作。
20.认真实施教育民生工程。落实好“两免一补”、“一减一免”、“生源地助学贷款”、“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相关惠民政策,全面完成民生工程各项任务。
21.加强院企科技合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2.整合科技资源,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党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大力实施水利人才战略,紧紧围绕《“十一五”水利人才规划纲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领域、分类别、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2、目标任务。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单位负责与个人履行义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并落实继续教育的配套政策与规章制度;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加强培训机构、师资和教材等继续教育基础建设;逐步实现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率达100%,基本达到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或集中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使专业技术人员得到与科技进步、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培养与训练,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为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大力开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继续教育。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继续教育,着力培养一批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围绕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水电开发、城乡水环境整治等水利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项目和重点科研任务,推出一批创新攻关与培养训练相结合的项目,实现项目、资金与人才培训紧密结合。水利部将以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和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人选为重点,加强高层次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天博官方网站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在提高科研成果水平和效益的同时,努力造就一批跻身国际前沿的水利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水利科学家,并通过他们的影响、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优秀的创新团队。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结合水利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及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引进与推广应用等,积极开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
2、加快推进中高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加快实施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是“十一五”水利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龙头工程之一,涉及水利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农村水利、防汛抗旱、水能资源及农村水电、水文和水利信息化、水利移民等9个领域,与水利重点工作密切相关。水利部每年会同人事部举办1~2期示范性高级研修班,带动水利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水利部机关业务司局、直属单位每年围绕水利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技术课题,面向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举办20~30期专题研修班。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从落实“十一五”规划,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高度,按照知识更新工程的总体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狠抓项目落实,加快实施进度,确保完成培训1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
3、着力普及初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初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是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普及初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为全面落实继续教育工作任务奠定基础。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要以传授知识、提升技能为重点,加强水利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培训,使其夯实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水利部将坚持每年围绕水利重点工作,制定并落实面向水利行业举办的培训班计划,及时开展水利工作方针政策、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等培训。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4、统筹兼顾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在加强水利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统筹兼顾水利系统现有的经济、会计、政工、卫生、安全、新闻、出版、
档案、翻译等类别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国家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有继续教育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没有继续教育规定的,水利系统内相应专业的业务牵头部门应积极承担该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指导工作,结合本专业特点,分层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实现全员培训,切实提高本业务领域内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1、建立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完善继续教育培训登记制度,对水利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实施继续教育培训登记制度,通过培训证书和学习档案,连续记载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水利部直属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统一使用《水利行业培训证书》进行培训登记。实行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对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的继续教育总体工作、责任目标、活动内容、个人学习效果等实施综合评估;对继续教育培训班实施培训质量评估,考核培训课程和培训组织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实施继续教育统计制度,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统计体系之中,对继续教育人数、时间、内容、经费等进行统计。建立完善继续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的重要条件。
2、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注意挖掘深度、拓宽广度,以专业科目培训为主导,公需科目培训为补充。专业科目培训要立足水利科技发展前沿,体现专业发展趋势,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水利部将确定部分水利专业培训科目,并印发培训大纲。各地水利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水利工作特点拟定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科目。公需科目培训要立足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思维。公需科目培训按照人事部统一安排组织实施,各地水利部门可与当地人事部门联合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公需科目培训。公需科目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国家规定继续教育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3、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方法。开展继续教育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根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交流、技术考察、自学研究、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开展继续教育,重在学以致用,取得实效。水利部将大力推广远程网络培训,充分运用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开发适应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特点的水利类网络培训课件,不断提高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探索适应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特点的继续教育方式方法,推广研究式、体验式、导师制等培训方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对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上的人才可以采取个性化方式进行培养。
4、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建设。按照兼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水利系统各类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每年应参加不少于1个月的更新知识培训。积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聘任政治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实现师资资源共享。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水利类继续教育教材和课程大纲。充分发挥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水利院校、科研院所的继续教育主阵地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专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益果为目的,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或委托办学,建立生产、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协作关系。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要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的总体布局进行统筹考虑,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任务明确、人员到位、经费落实的要求,进一步健全继续教育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企事业单位要根据继续教育任务需求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保证继续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各级水利社团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广泛联络和动员会员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
职工教育的施教主体是行业和企业,施教者是具有“双师”能力的“职工教师”。现代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行业和企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与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行业和企业必须把职工教育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培训机构、教师队伍、经费保障等方面入手,着力加强职工教育的施教主体和施教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进程,很多行业和企业成立了专门的职工教育机构,还有一些行业和企业为了从更高层次上推进职工教育培训,把原有的职工教育机构与科技部门合并,或与人事管理部门合并。与科技部门合并是为了结合科技创新开展教育,走教、学、研的路子;与人事部门合并是为了走人力资源开发之路,把职工教育转变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培训造就人才。但也有个别单位对职工教育培训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认为职工教育是职工自己的事,单位不必大力主抓,出现了弱化职工教育机构甚至撤销职工教育机构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职工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从业人员的持续培养。从现实需要看,无论落实国家的职工教育规划,还是促进行业工作的提升,都必须稳定和加强职工教育施教机构,这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科技创新和行业人员素质提升的重要基础。
稳定和加强职工教育施教机构,一要提高认识,切实把职工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对职工教育工作的领导。二要建立专门的职工教育机构,或者在行业和企业的科技、人事部门中设有职工教育职能,强化职工教育组织建设。三要明确职工教育机构职责,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对行业职业教育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开展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参与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推进教师培训等工作。
职工施教队伍素质高低直接关系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针对行业和企业职工教育的特点,要加快专兼职职工教师队伍的建立和知识更新。鼓励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职工教育施教机构担任兼职教师,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提高“双师型”职工教师比例,努力培养“双师”型的“职工教师”,加快建设一支具有本行业职工教育特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聘任政治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职工教育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师资资源共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教育管理人员队伍。
经费是开展职工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关于职工教育经费问题,早在1981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企业职工教育的经常费用,大体可按工资总额的1.5%掌握使用,在企业成本中开支。”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各类企业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的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因此,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一定要把经费问题作为重要基础和保障来落实。一是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二是严格执行国务院规定,把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三是要确保职工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并将企业自有资金的适当部分用于职工培训,切实保障职工教育培训有机构、有规划、有场所、有师资、有经费。
行业和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对象是在职职工,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劳动者。职工教育应当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培训重点,不断丰富和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内容。
2.1 以培养领导决策能力和规范管理能力为重点,丰富和完善行业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行业管理干部担负着行业和企业发展规划、发展决策、行业和企业组织领导和管理等重要职责。因此,开展行业管理干部教育培训,一定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围绕培养领导决策能力和规范管理能力,提升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促进科学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2.2 以提升研发创新能力为重点,丰富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内容
专业技术人员是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代表着行业和企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行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开展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一要重在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专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二要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为重点,突出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
2.3 以提升生产及安全操作技能为重点,丰富和完善行业技能劳动者职业培训内容
技能劳动者是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基本力量,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最终要靠技能劳动者来承接和操作。因此,职工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对技能劳动者的培训上。一要加强技能人员生产及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促进基层基础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二要进一步扩大技能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的覆盖面。三要强化与技术进步、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训练,使技能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快速提升。开展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培训,关键是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
总体而言,行业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应侧重于提升理论、法规、决策和服务能力,可以在院校进行;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培训应侧重于实践,更适宜结合生产岗位在生产现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应两者兼顾。因此,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应当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多种形式,借助各种力量,着力改善施教环境。
3.1 依靠行业管理干部学院、地方党校和行政学院,推进行业管理干部教育培训
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改善教育培训条件,提升教学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提升行业管理干部培训平台和远程教育网络服务水平。加强与地方党校和行政学院联系,形成一个系统完善、机制灵活、渠道互通、形式多样的行业管理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行业内的教育培训要侧重于专业业务方面,而在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育培训则应侧重于决策能力、规范管理、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培养。
3.2 由行业和企业与行业高校联合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推进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人才资源和教学科研的综合优势,为加快培养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打好基础、创造条件。由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教育培训规划,分步落实专业科目培训计划。专业科目培训要立足科技前沿,体现专业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科目培训学习,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和方法,了解发展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专业素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重点在于其所从事的专业。要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专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为目标,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青年业务技术骨干为重点,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本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同时,结合本专业的重大工程、重点科技攻关以及本专业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由行业和主管部门、企业和科研单位分别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高新技术研修班,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提高。
3.3 依靠行业内单位、企业联合共建教育培训机构,推进行业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培训
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以改善知识结构、加快提升岗位技能为目标,按照职业技能规范要求,大力开展对行业领域技能劳动者的岗位教育培训。行业和企业应普遍建立各级各类岗位能力标准,并结合岗位能力标准的要求,制定各个岗位的教育培训科目和测验项目。把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培养技能劳动者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加强与行业内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加强职工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职工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推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必须充分发挥行业和地方主管部门在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企业和行业教育培训机构在职工教育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形成行业、与地方主管部门联动,企业与行业教育培训机构互动的工作格局。
[1]《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国人部发[2007]96号)
[2]《关于进一步推进交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交科教发[2004]762号)
我们从组织领导,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组织播放收看情况,片库建设方面入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六有”标准,既:有阵地、有专人、有制度、有设备、有活动、有片库。严格管理,加强党员电教播放收看网点建设,成立党员电教工作领导小组,并坚持把电教网点建设与农村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完善了党员电教工作制度。不断拓展党员电教工作领域,向农村党员家庭延伸,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家中影碟机、电视机普及率较高的优势,注重在党员骨干、党员科技示范户中发展党员家庭电教播放点。村党支部把党员电教工作做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列入班子议事日程中,同“三级联创”活动结合,同开展、同落实。与镇党委签定了《党员电化教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党员电化教育设备管理责任书》,建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电教播放员具体负责的电教工作格局。村党支部为了更好地开展好党员电教工作,在电教工作中,制定了长远规划,年初制定当年工作计划,在制度上,年年完善补充,现在已建立《党员电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党员电教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党员电教播放日制度》《党员电教工作制度》《党员电化教育播放员工作职责》。经过全场干部的共同努力。我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有了很大发展,播放收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在提高党员队伍政治素质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上,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运用“四环教学法”,规范播放收看工作。牢牢把握住播前备课、播中讲解、播后讨论、具体实践等四个关键环节,通过建立健全考勤制度和播放收看制度,做到播前通知党员,保证出勤率;收看严格纪律,保证质量;看后集中讨论,加深理解;学后实践,保证效果,使播放收看工作落到了实处。同时严格执行“党员电教日”、“播放收看回执卡”等制度,努力做到播放收看有登记、有讨论、有反馈,切实将播放收看规范化建设落到了实处。
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提高播放效果。在教育手段上,我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电教室播放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党员干部群众的教育。在教育对象上,从过去单纯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向广大农牧民群众拓展,使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深入人心。在教育内容上,既有党建片,又有科技片、法纪法规教育片,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吸引力、可视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要我看”向“我要看”转变,既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又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
1、坚持以集中教育为主,一是巡回播放。党支部确定每周一为电教播放日,进行集中定点播放。二是送片上门,提供给家庭和示范户播放。三是在教育内容上,坚持树立服务中心意识,确保党员电教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坚持播前提示,观后讨论促效果。坚持做到播前有提示,看后结合实际谈心得体会,增强教育效果。每次观看前电教播放员都先观看教材内容,提出议题布置观后讨论,使党员的每次教育过程都贯穿着看(电教片)、听(发言)、讲(感受)、议(行动)几个环节,教育效果大大增强。
3、坚持播放内容“四结合”,增强教育效果。一是把党员电化教育与党员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根据场党员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好播放内容,提高教育效果。二是把党员电化教育与党建中心工作相结合。三是把党员电化教育与经常性党建工作相结合。在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等常规的党建工作中,我们组织党员观看《十六大新》,使我们发展党员,常规性党建工作的质量不断提高。四是把党员电化教育与提高农村党员、群众的致富技能结合起来。近年来,为了帮助广大农村党员群众掌握科学技术,我们购买了大量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农村实用技术科教片。通过组织党员观看,使农村党员普遍掌握了1—2门的致富技术,不断涌现出学科技、用科技的先进模范和致富能手。有利地促进了我场经济发展,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四、以“百日”播放活动为切入点,狠抓各村(场)党员电教片的播放、收看工作。
首先,村党支部抓住农闲的有利时机,根据农村工作实际,将电教片的播放同第十六届“科技之冬”培训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选择播放农牧民群众喜爱的科技片、警示片和教育片。其次,充分发挥村电教室组织作用,加强电教片播放收看工作,确保了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对电教片的百日播放收看活动与“”党员活动日、村干部培训学习同部署。通过认真组织落实全村的党员干部都能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习,并都填写了电教片收看记录。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以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工程”为农村科技普及的重要载体,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调动场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把“党员电教科技工程”同当前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设施农业等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技术转化新途径。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决定》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职业教育[3]。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6月教育部等部门颁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引导、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本科高校积极通过各种机制参与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的实现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度性安排,对提振经济,创造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主动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地方本科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多样化需求的变化,地方本科院校陷入了发展困境:办学定位趋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师资队伍专业实践能力低,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问题的堆积,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沉疴。资料显示,在中国,“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等三类高校中,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最低,整体就业质量不高[4]。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的这些共性问题,必须问计于职业教育,即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具有职业教育的基因和基础。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于2000年4月由三所全国示范性高工专科学校———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地方本科院校。三所高专都具有良好的应用技术传统、轻工业与冶金工业行业特色以及职业教育的基因。这种传统和基因的存在,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主动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坚实基础和保障。
(一)转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应用技术教育,是主动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应用技术
(科技)大学起源于欧洲,主要是随着产业革命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增加,高等教育从象牙塔中走出,分化出一类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类型。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大学的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更为紧密,使得应用(科学)技术大学成为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行业企业竞争力的助推器。事实证明,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给欧洲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是欧洲经济社会发展持续的一宝。技术教育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点,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职、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应用技术大学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主要从事本科以上的专业教育。其主要特征是在学科基础上,构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注重实践教学,以技术为教育载体。其毕业生主要为灰领阶层,即介于研发型工程师和一线操作工人之间的一线工程师。从服务社会角度来看,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侧重于行业企业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升行业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从研究角度来看,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从事与技术问题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新技术提供不竭的源泉。因此,应用技术大学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行业企业竞争力的助推器。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经说过,任何高等教育发展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5]。学校的历史发展积淀了职业教育基因和传统。在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校确立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本科院校,成为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的摇篮”的办学定位,把自己的改革定位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创新与实践,发展应用技术教育,积极投身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依托行业、服务企业、突出应用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模式。
1.学科发展坚持技术应用指向。学科是高校发展的主线。学校定位于应用技术型大学,融入现代职业教育后,到底要不要强化学科发展,理论和实践存在分歧。有一种观点认为,走应用技术型大学之路,就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但学校在定位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后,不仅没有淡化学科,还更加重视学科建设。只不过学校的学科发展指向不像那些学术型、研究型大学那样将学科发展立足于基础科学,学校更加强调学科应用和技术指向,将学科建设扎根于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在技术性学科和应用性学科上下大功夫。同时注重与行业企业共建,使学科成为校企研发的共同平台;学科专业教师要与企业共同担任、互相聘用,特别是学科成员要有企业实践经验;学科研究方向要以行业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为导向,注重相关应用技术研究,为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撑。
2.科学研究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线。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学校在定位于应用技术高校后,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也在科研方面作了规划。规划的重点就是科研主线的调整。学校根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确定以应用技术研究作为学校科研的主线,强调科学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强调研究为生产实践服务。学校重视和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但是在项目设计和计划上强调应用技术导向,强化解决企业一线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从细小问题着手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近几年每年有约24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这些项目的选题基本都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以2014年新增的24项国家自然基金为例,有92%为应用基础类研究,涉及化工、材料等十个行业。学校近几年获得的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果,也是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学校每年的科研到款经费,横向与纵向的比例一般维持在6.5∶3.5左右。
3.专业设置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一般情况下学术型、研究型大学专业设置的依据是知识的学科分类;而应用技术高校专业设置的依据则是行业或工程岗位。确定定位后,学校努力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专业设置,重点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因此,学校这些年来,一方面,紧扣上海及其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主题,将原有学术倾向的学科专业向工程特色和技术优势的面向转型,如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仿生装备与控制工程、城市植物生理生态与应用、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专业,就是坚持工程面向和行业技术面向,不断提升学校传统学科专业的应用技术性和社会适切性,进而提高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另一方面,学校对接上海先进制造业,开设制药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衔接上海现代服务业,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铁路发展需求,天博官方网站开设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轨道通号技术等新专业,不断发挥新兴应用技术专业的示范和辐射效应,推动学校传统学术型学科专业向应用技术型专业转型。
4.教学改革坚持实践导向。教学是课程落实的保证。为了落实技术教育,学校借鉴国际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创办工程创新学院,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生产工作逻辑编排设计课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学校选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试点,实行“3+1”模式,前三年学生在工程创新学院平台内培养,第四年学生返回试点专业所在学院培养。按1∶40比例配备班导师,1∶4比例配备专业导师,1∶80比例配备辅导员,打造工程创新教育改革的实验区和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示范区,聚焦职业规划、工程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采用“平台+模块”培养方案,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的知识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科技创新学分制度和科技创新团队模式。为了践行技术教育,方便学生“做中学”,推进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学校打破多个院系条块分割的实践教学模式,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资源,组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中心以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链,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专业验证实验课程设计实习产学合作”的模式,搭建一个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的平台。
5.师资建设坚持“双师型”取向。师资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双师型”教师是学校主动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满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不仅重视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还更加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是在师资引进方面把工程实践背景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二是实施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技术实践;三是在教师职称评聘中设置工程实践能力考核指标;四是制定薪资政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1.产教融合,强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程度。学校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力求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和实习单位变为联合培养人才单位。通过聘请企业家参与校、院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校企双月联席会议制”,共同探讨解决校企合作的困难和问题;建设校企人才培养工作室,共同培养人才,解决技术难题;组建工程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材。
2.课证融通,将职业资格认证的知识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证融通”,就是全面推进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有效融合。这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贴近市场、服务产业,又能更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能。学校在培养方案中提高对学生活动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并有利于快速入职和职业发展。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职业标准(中级或高级电工、初级电气智能工程师、初级自动化工程师、西门子PLC技术职业资格)融入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中配置相应课程,如高级电工培训、初级电气智能工程师培训、初级自动化工程师培训、西门子PLC技术培训等。
3.打造特色,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创意活动。首先,学校将科技创新学分(10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鼓励人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其次,组织成立了各专业学生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有组织、有顶层设计、持续深入地开展专业社会实践活动。最后,新生入学期间举办主题为“创新点燃梦想,竞赛铸就辉煌”的学科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展示会,同时积极倡导“院院有赛事,人人都参与”,旨在让每个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都能经历学科技能竞赛,让创意早早的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在竞赛中不断丰富自己。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在这个体系框架和布局中,普通高中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双向、纵向、开放流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以应用技术本科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虽然目前从事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职专科学校,但是学校并不认为从事职业教育会降低层次,而是主动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不仅发展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而且中本贯通,大力发展高水平的本科、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学校按照上海市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要求,上海及周边区域化工产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岗位能力模型,成立中本贯通教学管理委员会,下设教学管理、教学督导、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四个工作小组。与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杨浦职业技术学校和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合作确立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园林专业,并开展了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建立起中职与高校之间的立交桥,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的断头桥问题,形成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合作,开启了高职、应用本科到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进行了定位;制定了专业教学计划(7年(3+4)一贯制);建立了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能力实现模型;拟定了中职-应用型本科试点方案;分析明确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培养途径,连接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之间的断裂。有效解决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终点问题,更好地服务了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搭建积累了经验。
学校主动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后,学校获得了发展动能,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服务区域社会的功能日益增强。
1.高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初具成效。学校主动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后,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入了活力,凝练成“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和“多渠道、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快速发展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线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的“面向普通生源能力发展的多层次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成果,获2013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实践教学成果量质齐升。近五年中,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立项1290项,参与学生达3387人。本科学生申请专利96项,获授权专利35项。大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24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专业竞赛奖项1971项。3.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和好评。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8.27%、签约率达到78.42%,研究生就业率100%、签约率85.71%,近五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达98.49%,高于上海市属高校平均水平[6]。通过麦可思公司对2011届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学校10个工科专业就业现状满意度平均超过75%,比全国同类院校高出11个百分点;平均月收入为3976元,比全国同类院校高1043元。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共荣获国际级奖项11项,部级奖项1332项[6]。
1.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取得一定成效。在“2015中国大学专利技术转让排行榜100强”中,该校排在全国第54位,在上海高校中位列第6,是100强高校中仅有的两所学院之一。学校香料研究所肖作兵教授的“新型香精制备与香气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的68个香精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直接经济效益约2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08亿元,孵化出8家高校技术企业,其中三家公司上市,促进了我国香精产业化发展,该成果荣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校精心组织教师参加历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并屡获奖项和合作协议。在2014年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张而耕副教授研发的“纳微米超硬物理气相沉积涂层系统及工艺技术开发”成果,获得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一等奖,并与马来西亚盈锋科技有限公司、德国ICS公司签订了成交额约为1.6个亿的合作协议;在2013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林伟副教授研发的“JB8000型传送带式食品放射性检测仪”成果,荣获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一等奖,并签订了1亿元的合作协议;学校“联盟计划”获批项目连续三年位居全市高校第一。
2.一批服务平台相继建成,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学校拥有国家香料香精化妆品质量检验中心、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市科委技术中心(包括:冶金工艺与设备检测工程技术中心、与国药集团合作成立的上海药物合成工艺过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同时,学校还与上海科学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化工研究院等联合投资组建成立了上海高等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富有特色的技术创新中心。
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先生说:“青少年科技活动是培养未来发明家的摇篮。”科技创意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对科技产品进行创意设计,让科技产品具有创新、新颖、通俗易用、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科技创意艺术是知识高速发展需求的结果,是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社会竞争力增强的必然趋势,国际化潮流的需求。另外,也是构建特色学校的特色道路的必然途径。
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决定性因素就是教育。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因此,学校成了科技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如何做好科技教育工作,关系教育工作的成败。在此项目摸索中,通过我校实际工作实践经验得出以下影响小学科技创意艺术的培养的因素。
科技知识的普及不只停留在教科书上,要体现在学校方方面面的设施、教学、管理。完善的校园科普设施将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学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启迪和科技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宣传、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将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促进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
科技宣传是学校科技教育的主阵地,是影响学生学习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导向标。学校应增添多内容、多篇幅、多角度宣传板报,张贴多个科技宣传口号。营造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时刻都能参与到科技学习中来。
现代社会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现代学校在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时各学科不能独善其外,每个学科都要融会贯通,在谋求本学科发展中促进各学科的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均衡的新型学科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科技教育应当贯穿于整个学科体系,从课程构建开始规划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不能孤独地把科学教育独立一门学科体系。如美术教学与科普知识相结合,对科幻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总之,学科间能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对于科技创意有很好的孵化作用,在学生潜意识中不断萌芽、成长。
如科技节、科技活动、作品展示。定期开展的科技期刊、科技小报、科技板报。营造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内容、教育素材。学生只有接触更多的科技知识,就有更多创作的欲望。当今社会少不了网络信息的支持,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如何从网络中获取科技信息,为己所用。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教育都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大板块组成,受教育者学什么,如何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教育者的制约。教师是科技教育主力军,对于科技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只有教师具有综合素质,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本人虽然综合素质不高,但读书以来就把科技当作自己的爱好来追求。读师范时,我就爱上科技,每一期的《奥秘》杂志我都读过,从那时开始对科技杂志中的插画着迷,也十分关注科技的发展。而且本人也热衷于绘画,是平面设计专业大专毕业。现在任教美术教师兼职信息技术教学,又负责学校的科技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科技创意艺术,教师需要科技与艺术素养多重素养,在这些素养中不一定很高,但一旦你具备了综合素质后对学生来说是受益良多。
其次,科技教育工作要有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因为科技教育在学校的课程中没有正式课程。很多科技教育教学工作都以第二课堂、社团等方式开展,每逢比赛还要加班加点,在这些很难体现科技教师的劳动量。而且,现在很多教师对工作产生了厌怠。因此,维持高涨的工作热情是科技教育工作动力所在。
再次,科技教育工作者能否有持续的教育能力、能否有持续创新教育源泉就需要有对社会感知能力、不断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科技教育工作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对科技创新艺术的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培育“科技小苗”还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做好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正确的科技观。2.扶持爱好科技活动的苗子,以点带面不断扩大。3.跨学科综合培养学生素质。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条件。
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拓展多个活动平台。并做到校内外共建,充分利用社会科普资源。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资助,帮助建立和完善科技教育活动场所。引进科普活动,如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等。
另一方面是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比如到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普基地等场所进行参观学习。也可到工厂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充分利用它们的科普资源开展活动。
其实,良好的家庭教育、各类各层的科技比赛、社会科技活动群体等等都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科技创新艺术的发展,还要做到学校完善评比机制、树立榜样的作用、课程评价等。还有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肯定,才能促进科技创新艺术健康发展。
年,我市各地、各医疗卫生单位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贯彻落实“科教兴卫”的战略方针,认真组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强化医学重点学科重点人才建设培养,严格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监督管理,较好地完成了卫生科教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了全市卫生事业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进程。
一是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顺利实施,通过了省评估。全市148个乡镇教学点、204个班按教学计划,开展了第二、三学期课程教学;全市5919名乡村医生完成了两个学期的学历补偿教育学习任务。省卫生厅检查评估组认为:我市乡村医生学历教育教学工作,组织有力有效、教学合理有序、成效显著亮点明显。年春节后,按照教学实习阶段工作要求,全市586人次的指导老师参加了实践技能带教市级师资培训。二是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圆满完成省下达任务。全市有342名全科医师、148名社区护士、1592名乡村医生通过培训和省统考,获取了省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合格证书。三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有力实施。全市有52名具有临床本科学历的学员进入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县人民医院还申报增补列为省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时,县(市、区)卫生局、人事局协调一致与高考定向招生大专层次录取的66名学生签订了培养就业协议。四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稳步推进。全市9所二甲综合医院列为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37名住院医师参加培训,211位医师通过省市规范化培训考核。市一院、市三院、县人民医院的一批学员通过了规范化培训取得了合格证书。
一是重点学科重点人才取得新进步。各地各单位积极推进省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项目实施,加强学科品牌建设,市一院普外科、心内科创建成为省临床重点专科;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市一院与大学、市妇保院与大学、县人民医院与医学院联合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全市共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73人。市县卫生主管部门加大对入选省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项目的学科人才扶持力度,统筹落实了306万元专项资助经费,并下达37.8万元对考核优秀的重点学科、人才以及人才引进培养项目予以奖励。二是临床科研和技术推广取得新进展。各医疗卫生单位不断强化必备项目引进开发,促进临床新型、适宜技术项目的开展,临床推广运用急诊PIC、氩氦刀治疗技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新项目;加强了“水质检查测中心”和“甲型流感网络实验室”建设,建成了生物安全二级负压实验室。县、县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市妇保院的4个项目获省新技术引进奖,61个项目获市新技术引进奖;承担了“结核杆菌特异性T细胞体外检测试剂盒”等4项国家科研课题研究,3个项目获省厅科研立项、7个项目获市科技重大项目立项;市科技局、市卫生局联合下达36.5万元,对102个医学卫生项目予以科研立项资助。全市卫生系统获市科技进步奖44项,占获奖项目数的37.3%。
一是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有序实施。各地各单位认线项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市近2200人次参加了远程网络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学习,获取了一类学分证书;组织至、、、的免费省市继续医学教育活动9项次,1212人次参加了学习培训;市一院、市妇保院、区人民医院落实了县10名卫技人员的援进修任务。二是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审验工作全面完成。全市17731名专业技术人员按要求进行年度学分登记审验,17390人经市县人事和卫生部门联合学分审验合格,合格率98.08%;其中1913位高级职称卫技人员有1881人年度学分验鉴证达标,合格率98.32%,6080名中级职称卫技人员有5909位学分达标合格,合格率97.19%。为严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要求,市卫生局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文公布了高级职称继续教育合格人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市卫生科教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面临着教学实习工作的较大压力;二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招募和定向农村大专层次高考招录工作渠道不畅、基层卫生服务岗位合格人才难以补充;三是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技术建设培育工作成效距省市标准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四是全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通过我们今后有力的措施、有效的努力、不断的创新、持续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年是完成“”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卫生科教工作,对于促进医疗卫生改革发展、推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各行各业“领先、全省争先”的“双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卫生科教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省、市党委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国家、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促进卫生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水平,加强城乡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培训,面向基层推广适宜卫生技术;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认真实施卫生科教项目工程,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快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力支撑。根据以上总体要求,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年省卫生厅下达给我市的培训任务为: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20名、全科医护人员转岗培训560名、社区药学人员培训380名、乡镇骨干至县级医疗机构务实进修120名、乡村医生全科转岗培训800名,以及5919名乡村医生学历补偿教育。各县(市、区)要按照下达的培训任务,科学组织、统筹落实本地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关于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我们要在既往常规开展乡镇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全科医护人员、乡村医生全科岗位培训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周密组织好四项工作。一要周密组织今年省卫生厅新启动开展的社区临床药师培训和乡镇卫技人员到县医院“务实进修”工作。二要周密组织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大专层次医卫人员定向培养工作,严格实行订单式“按需培养”,协同各地人事部门按地方培养需求数和省审定人数,做好年度100名定向免费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就业协议签订工作。三要周密组织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工作。做好学员实习计划的安排和落实,全力保证5919名乡村医生第四、五学期学历教育临床实习阶段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四要周密组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年全省卫生科教工作要点指出:从年起,逐步将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临床岗位聘用和主治医师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各地要加大县级医院建设省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工作力度;今年,市局下达了各县(市、区)各5名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任务,各地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要通过公开招募和委托培养的途径充分吸纳培训生源,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争取政策,组织新进基层单位的临床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参加为期3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一要抓紧抓好省市县继续教育计划的制订执行。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开展、继续教育学分的获得情况,进行考核评优,保持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100%、学分达标率达90%以上。二要组织好省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今年8项省级、234项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已公布,各地各单位要按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学术交流计划安排,做好各项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要按省统一部署,组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送教下乡活动,开展“知名专家进社区、适宜技术进社区、卫生科普进社区”活动。三要加强远程网络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要优化远程网络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做好卫生部“好医生”网站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报名学习工作,推广应用全省统一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评审和IC卡信息管理系统。四要严格继续医学教育学分鉴验审核工作,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年度验鉴证。通过学分审验考核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实现经常化、规范化。
第一,加强医学重点学科重点人才的培养建设。筹措安排好市县“卫生科教人才工程”专项资金,对全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的24个医学重点学科、28位卫生科教领军型人才、72名医学重点人才,按省级重点人才10万元、市级重点学科4万元、重点人才0.5万元的标准,进行专项资助,促进“卫生科教人才工程”技术创新和学术进步目标的实现。第二,加大高层次人才、领军型人才引进培养支持力度。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着力建设市县医疗卫生单位的硕博层次、高技能型的人才队伍,促使一批掌握领先技术、引领学科发展、省市学术知名的领军人才、品牌专家脱颖而出;市卫生局将按照“卫生科教人才工程奖励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组织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学科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近期,市卫生局还将组织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西学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请各地按要求选派优秀临床技术骨干参加。第三,认真组织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今年省厅将按照公立医院改革要求,提高和完善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工作标准;今天,我们将“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讨论稿下发给大家,请各地各医院加强以临床专科为单位的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对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监管,科学合理地组织好住院医师培训工作;试点开展专科护士、疾控、监督机构等技术人员的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工作,逐步实施规范的临床岗位准入制度和管理。
农民科技教育是以农民为对象进行的有关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与一般的教育相比,农民科技教育在内容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新时期,我国农民科技教育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科技教育有了新内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量劳动力逐渐转向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农业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重点突出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开发、劳务技能等重点
2.1 农村技术教育具有社会性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主要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是目前解决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更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性工作,具有社会性特点。
2.2 农民文化程度的差异性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不同,根据农民掌握的文化知识可以将农民分为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专业户,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但是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很少。第二类技术人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他们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部分专业户虽然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但是缺乏农业意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专业技术的培训。
2.3 农业产业种类繁多 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服务业等等多种产业并存,特别是近几年,农村个体经营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因此,农村产业的多样性和专业性特点突出。
十一五期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机会。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于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因此,只有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工作,培养出掌握现代技术农业科技的人才,才能实现农业增收和农村致富。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民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加大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力度,保证农村、农业快速发展。
(1)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领导重视经济工作,轻视培训教育,没有把农民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根本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作为政府的职能去抓。(2)培训机构合作不力,虽然各农业机构培训部门都在搞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和手段缺乏创新,传统老套的办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新形势的要求。另外,各部门的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这样既浪费培训成本和教育资源,又无法形成统一的系统工程,更难以取得好的效果。(3)培训机构硬件设备不完善,各地的一些培训单位没有条件承担农业培训任务,包括一些培训硬件设备建设不足问题还比较严重。虽然有些地方开设培训机构,但是培训机构的投资条件还处于很低的水平。
4.2.1 农村干部群众的观念转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快,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少,随着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转到二三产业就业的工人不断增加,这就需要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知识技能成为农民就业的有力保障。但是在真正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农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还没有把教育培训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4.2.2 农业、教育、科技三者各自分离,缺乏统一规划 农业、教育和科技目前还是三个分离的个体,因各部分资源和资金比较分散,培训内容和形式也缺乏创新研究,这样看来师资力量、质量和数量都比较薄弱。因此目前的形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科技教育的发展要求。
4.2.3 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民大部分知识文化程度低下,文化素质不高,其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不仅制约科技成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快速推广,甚至严重影响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5.1 拓展培训内容 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需要拓展培训内容,其内容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着对农产品新品种的选用、产后贮藏、加工、营销等方面扩展延伸。并对传统养殖和生产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加以推广。在培训过程中既要对生产技术进行培训,又需要对市场营销、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多边学科进行培训研究。从培训对象上,也要从单纯的农民培训向农村干部、部门领导以及科技人员范围延伸。
5.2 改变培训方法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为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培养新型农民、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的修养和技能的提高成为当前培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对农民的培训要采取面对面、手把手、方便简单的方法为主,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进行培训。
5.3 完善培训体系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繁琐的工作,要想达到培训的目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以科学合理、设施完备、对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来提高民农业的发展。
5.4 强化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壮大是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保障基础,农民科技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农民面对的是农业,不仅要掌握和精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深造对于开展一职多能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5 建立培训法制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事业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要加强规划,建立必要的制度,并逐步法制化。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制定农民科技培训的专门法律法规,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法制保障下正常有序地开展,通过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1、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学习型社会、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紧紧围绕《规划纲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领域、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大力提升继续教育地位,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不断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推动继续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目标任务。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建设工作体系,形成运行机制,实现全员培训。进一步建立政府人事部门主管、业务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用人单位和施教机构为实施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政府主导与单位自主相结合,个人履行义务与自觉自愿学习相结合,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逐步实现专业技术人员全员继续教育,使他们得到与科技进步、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培养与训练,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为实施《规划纲要》、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3、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是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项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工程涉及的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现代管理五大领域,与《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领域密切相关。各级人事部门和各领域牵头主管部门、协会要从落实“*”规划和《规划纲要》的高度,按照工程的总体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狠抓项目落实,加快实施进度,确保完成培训30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
4、大力开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继续教育。紧紧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主要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继续教育,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科研、工程项目承接单位要结合实施中的重大理论、技术、工艺和管理等方面的课题,推出一批创新攻关与培养训练相结合的科目,实现项目、资金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配合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开展继续教育,“*”期间对工程部级人选轮训一遍,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并通过他们的影响、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优秀创新团队。
5、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教育、科技等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实际,制定继续教育规划。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需求预测,确定重点领域,明确目标任务。认真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加强监督检查,解决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人事部门在政策上要积极支持各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根据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农业等主要专业领域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分类推进继续教育工作。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加大对国防科技人才培训力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继续教育工作,遵循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规律,重点培养一支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各级人事、教育、科技部门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学科综合、科研项目和人才汇聚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网络,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提高素质和能力提供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服务。
6、组织实施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培训。专业科目培训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施教机构和用人单位具体实施。专业科目培训要立足科技前沿,体现专业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科目培训学习,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和方法,了解发展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各级人事、教育、科技部门要积极配合各专业领域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培训机构的优势,制订、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汇聚优势培训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培训项目,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
公需科目学习是专业技术人才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公需科目培训由人事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开展。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开展一到两门公需科目的培训,各级人事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也可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公需科目培训,供广大专业技术人员选修。公需科目的学习一般不超过国家规定继续教育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7、加强企业继续教育。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以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广泛开展企业继续教育活动。政府人事部门要针对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继续教育动力不足、资源匮乏、信息不畅等问题,加强指导扶持,积极提供政策、项目和信息等服务。充分发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机构在企业继续教育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培养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要按照国家有关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规定,落实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
8、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继续教育。政府人事部门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在制定规划时,要通盘考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建立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自身特点的继续教育模式,帮助他们培养急需人才,促进继续教育工作协调发展。政府实施的继续教育项目和掌握的继续教育公共资源,要面向社会各类经济组织、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平等开放。
9、积极推动法制化进程。加快研究制定《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继续推动地方和行业部门继续教育法规制度建设,使我国的继续教育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10、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完善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证书、学习档案、网络管理等方式,连续记载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规范登记内容和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年脱产或集中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有条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可以实行学分制,实行网络化和量化管理。实行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对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总体工作、责任目标、活动过程内容、个人学习效果等实施评估。加强统计工作,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整体统计体系之中,对继续教育人数、时间、内容、经费等进行统计。
建立继续教育考核和激励机制,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对依法实行职业准入制度的专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应依法参加继续教育。对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也要把其参加继续教育作为持续提高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上一级资格时,作为重要条件。
11、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制度。总结近年来举办高级研修班等示范性继续教育活动的经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制度。人事部会同相关部门围绕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专业技术课题,每年举办30至50期示范性高级研修班,培训2000至3000名各专业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各级人事部门也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大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和重点问题,举办一批高级研修班。
12、不断拓展继续教育的新形式。继续教育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重在学以致用,取得实效。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技术考察、咨询服务、对口培训、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对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上的人才可以采取个性化方式进行培养。大力推广网络继续教育,开发网络课程,实行网络化管理,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各级人事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举办各种继续教育交流服务活动,质量高、信誉好、公益性强的培训科目、项目和教材,引导各类继续教育主体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社会化的继续教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政府资助的培训项目、企事业单位自主开展的培训项目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施教机构。鼓励民营、外资施教机构,依照我国法律和有关规定,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规范培训、发证行为,加强对继续教育市场的监管。
13、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建设。按照兼职为主、兼专结合的原则,加快培养建设一支政治优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研究。加快继续教育施教机构专职教师知识更新,落实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个月的政策规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聘任政治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实行动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