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海市社联会长论坛(春季)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市社联兼职副主席梅兵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周振华主持论坛开幕式。
梅兵表示,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论断,这既是习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更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对社科界和高校来说,聚焦“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做好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和大众化传播,天博官网以更加有力、有效地指导新的发展实践等方面,应积极作为,也大有可为。
王为松表示,本次论坛不仅仅是学术交流,也是上海社科界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建设习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的具体举措。各学术社团应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学术团体在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作用,联合挂靠单位力量,团结凝聚各学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对新的生产力理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等领域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着力增强上海城市创造力,为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发挥社科界的积极作用。
主旨报告环节,由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主持,邀请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凯捷,市人口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吴瑞君,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等四位嘉宾发表演讲。
印杰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还不够‘基础’,交叉领域的研究不够,要加强对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他表示,基础研究不能只是追热点,大量原创成果来自“非共识”,对此应给予足够的宽容。此外,他建议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短期与长期相平衡的评价制度。
郑凯捷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一次整体跃升。她详细阐释了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三者之间的理论逻辑,认为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正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与过程,也是重要的承载和表现。她介绍了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希望社科界与实务部门加强合作,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机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资源要素配置和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构建等进行破题,推动新的生产力理论不断探索、取得突破。
吴瑞君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型生产力,也是人才驱动型生产力。人才引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和内在意涵。“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联系,在实际运行中成为辩证有机、天博官网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教育培养造就人才,人才助力科技进步,科技反哺教育发展,不断地循环累积并走向更高水平。她强调,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急需紧缺人才的自主培养。“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集聚的最大平台,一流企业吸引一流人才,出现一批世界级的一流科技龙头企业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标志。”
权衡详细论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和着力方向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他提出加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发展新活力;通过提高技术进步率,创造发展新动力。同时他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当城市社会进入3.0时代,科技回归都市,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在谈到对上海中心城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思路和建议时,他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提出应紧紧围绕中心辐射功能,提升培育新质生产力,并提出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升级、总部经济强化、科创中心服务能级增强等四个重点努力的方向。
会议还设置了“新质生产力理论与政策”“新质生产力与企业创新”两场分论坛,邀请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社科院等单位的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围绕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测度方法、政策着力点等开展交流探讨。
据介绍,创办于2018年的会长论坛,是市社联精心着力打造的高端学术品牌活动。6年来,广邀6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发表精彩演讲,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上海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天博官网,先后举办17场高端学术活动。通过高水平的专家、高质量的演讲、高层次的听众、高效能的传播,把高校、学会、专家、媒体等丰富学术资源进行整合和贯通,有力推动所属学术团体开展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充分发挥社联在学术交流中的核心枢纽作用,更好服务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指导,上海市经济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