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孙誉迪:以高质料的科技教导助力中邦式新颖化
发布时间:2024-02-07 07:34: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如何更好地理解教育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与路径,我们可以从科技教育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黄晓、孙誉迪:以高质料的科技教导助力中邦式新颖化(图1)

  科技教育的历史强调科学技术与人文的统一,是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其实是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共同发展的过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促进了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科技教育的发展与地位的提升,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两种文化”在科学教育中得以强调,体现于STS教育理念受到广泛重视。作为一种更全面的科技教育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STS教育强调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统一,其基本思想在于将科技教育与科技发展、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对社会性科学议题(SSI)的关注再次凸显出科学教育在其发展进程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强调,对科学文化、价值标准与信念体系的重视,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倾向,并由此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科技教育促进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体现在科技教育可以为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知识积累。任何新兴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基于前人的科技研究成果,而科技教育的重要任务即为传递当前社会已有的科技知识、经验和成果,为科技变革提供知识积累。科技教育促进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体现在对拔尖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科技教育着眼于国家对战略人才的需要,不断为国家与社会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使其瞄准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从而推动现代生产方式不断朝向信息化变革。科技教育促进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还体现在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条件。科技教育通过提升劳动者的科学素养、技术能力与信息素养,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能够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主动顺应和引领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实现现代社会信息化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科技教育以“培养人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提高人的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是“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科技教育以正式与非正式的教学形式,强调了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公务员等具有不同特点主体的科学素质提升,凸显了对科技发展、科学对社会的作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重视,使公众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技在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使人们意识到人类活动需要符合社会经济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人与自然间需要和谐相处才能使社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依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践行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必须通过教育现代化实现。实现人的现代化,需要贯彻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精准定位科学教育的现存问题。当前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学教育体系建设尚待完善,对科学能力、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及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亟待加强。科学教育要实现人的现代化,需要重视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正确看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要重视青少年科学思维培养,包括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一系列思维方法的培育。

  ● 重视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 科学教育要引领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使青少年养成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对科学研究的意识与理想;使青少年认识到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价值,能客观理性地看待科学、技术、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和观念体系,从而能够明辨是非,正确理解潜藏在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背后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重视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培养 科学教育强调学生通过科学学习,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的历史发展及科学家贡献,关注科学理论的产生及其时代背景,重视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建立是一个不断经历实验、推理、修正与发展的过程。

  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准确把握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态势,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把握重点和关键任务,深入研究科学教育体系中各要素的关系、各学段不同主体的特点与目标,从而提高教育施策的精准度,将科学教育发展落到实处。

  ● 注重科学教育的阶段性与连贯性 科学教育需统整大学、中学、小学不同阶段的科学教育目标与使命,把握人才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实现将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贯穿全过程;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加强各阶段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与融合。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重点在于激发与维持儿童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中学阶段的科学教育重点在于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提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要培养具有宽阔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 需要将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教育阶段的全过程 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贯穿大学、中学、小学,需要把握其成长规律的连续培养过程。中小学需要增强对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意识,使更多具备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青少年脱颖而出。高校需要营造适合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尽早将基础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的工作,让科学家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从而为其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作好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上的准备。

  ● 注重系统性与整体性 在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教育政策体系、加强对科学教育的宏观调控与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下,要做好各系统要素的统筹规划,建立起一套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活动、教育资源、评价标准、师资培养在内的完善的科学教育体系。

  高质量的科技教育关系到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强调同心协力、团结奋斗,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和资源,释放出科技界、教育界及私营企业、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动能,共同参与高质量科学教育的建设。

  ● 需建立多主体协同运行机制,达成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鼓励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系统、研究机构、企业、场馆及其他社会团体组织,成立协调组织机构或联盟。通过强化各主体间的多元交流,加强各主体间的联合与协作;构建协同运行机制,完善分工体系,促进各主体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尽其责;在不同层面找准科技教育的不同侧重点,营造良好的科技教育发展环境,并实现系统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 需鼓励多方力量参与资源建设,扩大科技教育的资源供给 各类社会力量拥有灵活的组织形式、公益的社会性质和广泛的社会资源,鼓励各社会力量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实物、设备、基础设施支持,或师资支持,扩大科技教育资源供给,有效发挥其融合与协同价值。如可以凝聚多方合力,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将优质科技教育资源便捷推送到网络学习空间,为师生提供免费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天博助力农村地区共享优质科技教育资源。

  ● 需组织多主体协同构建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共同创造科技教育的社会氛围 对于校内科技教育,科技界、科技教育界可以协同制定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开展多元教学评价。对于校外科技教育,可通过加强馆校、企校、馆企合作,发挥学校、场馆、企业各方作用,促进正式与非正式教育的协同合作。还可以使学校、企业、社区等主体形成多向互动,纵向贯穿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横向拓展不同学科内容的整合,从而构建科技教育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