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从全球视野来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世界科学中心和世界人才中心的形成和转移呈现出相互伴随的特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需要理顺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如图1所示),为助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相较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的基础,更是三者中的基础性工作,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都离不开教育。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2],可以为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为社会这个有机体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注入新鲜“血液”。
教育是科技可持续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动力和源泉。教育能够不断地进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活动,从而实现对科学的继承积累和创新发展。目前,国内高校每年都能产出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10年来,高校取得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分别占各自奖项总数的60%和91%。“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在社会实践中,有什么样的教育,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人才,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
科教兴国离不开教育,人才培养也离不开教育。科技强国以及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用教育来强基固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筑牢强国之基,充分发挥教育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以及对各类优秀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同时,天博应坚持正确的教育发展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防范和化解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渗透。
科技是国之利器,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越发彰显。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伟大的历史杠杆”[3],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发展至今,科学技术已然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一生产力”,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在不断地冲击着教育的传统领域,提高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科技深刻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天博内容和方法,推动着教育的升级和革新,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科技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更新教学设备和工具,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另一方面,科技的日新月异不断冲击着教育的传统领域,如教学场所、授课方式、学习内容等,要求教育必须进行升级和革新以适应时代和科学的发展。此外,科技还能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能够使人的活动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方便了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自身价值的实现。
科技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振兴国民经济,能否做到科技创新,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关系到人民大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因此,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引领驱动。这就要求具有创新性眼光,能够从实际出发把需求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持续拓展和发掘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和科技评价的改革,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此外,还应该落实科技在“科研育人”方面的要求,以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不仅在所有资源中是“第一资源”,而且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关系中也处于重要位置。我们说人才是根本,是从人才作为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实践主体而言的,优秀人才对于教育和科技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人才既是教育工作的实践主体,也是科技工作的实践主体。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作为支撑,以便教育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参与,要想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必然离不开众多优秀人才的努力。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教育和科技创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法有效地展开和推进。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才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在国际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做好人才工作,落实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使全社会人才智慧和活力竞相迸发,就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不动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做好人才“育、引、用、留”四个方面的工作,聚天下优秀人才的磅礴力量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综上所述,“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三位一体”逻辑,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逻辑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努力实现三者的协调联动和一体发展,天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基金项目: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自主科研创新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高度契合’向‘有机结合’飞跃的研究”(S2023KY035)。
[1]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92.
作者: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解忠正 姜震 李奕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