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沈阳在创新沈阳建设、科教融汇发展、人才强市建设上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全市新动能加快集聚,天博官方网站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沈阳在辽宁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中当好“排头兵”奠定坚实基础。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科技型企业达到21899家,登记技术合同超过1.2万项,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50.3%,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636.2亿元。
工人在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沈阳微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生产飞轮储能设备。张文魁摄
全市“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格局加速形成,按照科创组团空间规划布局,有序启动科创楼宇、科创街区、科创园区建设。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法库县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沈阳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提升2个位次,位居全国第18名。
辽宁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全面交付使用;辽宁辽河实验室组织实施10项自主科研攻关项目;太行实验室辽宁基地成功挂牌,成为太行实验室在全国布局建设的第一个基地;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主体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新获批1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76个,全市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达到1652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量质齐升。
“卡脖子”问题技术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探索实施关键技术攻关“325沈阳模式”,围绕航空、集成电路和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通过自主研发、“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实施104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攻克真空干泵节能技术、光刻涂胶显影工艺等178个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自主研发的盾构机大型主轴承实现产业化应用,“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等创新成果实现了国产首台套、替代进口的重大突破。
沈阳持续推动双创载体提标升级,20家众创空间、孵化器获批省级双创载体,全市各级各类双创载体总数达到262家。十月稻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微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被评定为辽宁省独角兽企业,是我省仅有的两家独角兽企业。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21899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14804家、高新技术企业5040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2055家。
建立技术合同登记奖励资金“免申即享”服务模式。筹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45家大学科技园。遴选国科光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开展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奖补”变“股权”试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达到46家。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年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5个,引进集聚各类创新团队88个,链接全球性、全国性、区域性创新资源载体超100家,储备优质项目超过300个。天博官方网站
大力支持驻沈高校“双一流”建设,东北大学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入选国家级“双一流”建设学科。各高校共举办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141场,参与重大项目248项。
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等10所学校入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名单,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等10所学校的20个实训基地获批第一批市级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沈阳凭借“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良好表现,连续第3年获得辽宁省政府表扬激励。在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验交流会上成为典型案例,“沈阳经验”向全国推广。
强化技能人才培养。沈阳加强主导产业和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确定沈阳市信息工程学校等24所学校新增28个专业。2023年,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人数达到25805人,就业率达到96.5%。
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李殿中、刘永泉、于海斌、潘一山、朱教君5名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度当选两院院士人数创历史新高;另有17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博士沈阳行”活动吸引海内外博士1309人。深入实施“带土移植”人才团队引育工程,落地人才团队项目35项。全市新引育高层次人才464人。累计吸引16.1万名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就业创业。
加速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在青年科技人才省级配套项目中全面实行免评即享的奖励配比方式,赋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选择和经费使用自主权。新授权86家单位人才自主认定权,人才自主认定单位总数达到304家。
努力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强化人才住房保障能力,全市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5万套。浑南区恒达路青年友好型街区等5个青年友好型街区完成主体建设。全年累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认定划分、惠才政策享受、子女入学入园等咨询、代办服务1272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