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申放榜冷透了天博平台顶尖美本越来越高攀不起?
发布时间:2024-12-20 10:18:43

  最近美国早申放榜,日益遇冷的录取结果,让不少中国学生家庭感慨:美国顶尖大学越来越高攀不起了。这背后不仅是日益激烈的申请竞争,还有留美就业困境、身份问题、以及不断疯涨的留学费用。未来五年,留美还值得吗?普通家庭的留学之路还可以怎么走?

  目前从顶尖美本录取情况来看,回暖的有,像康奈尔发出61份offer,远超去年和前年;耶鲁(9)、斯坦福(15)、达特茅斯(10)只能说略有增长;

  但也有一大批录取在降温,目前国内仅确认有2份MIT录取,而约翰霍普金斯(24)、埃默里大学(67)都有所减少,哈佛甚至是0录取。

早申放榜冷透了天博平台顶尖美本越来越高攀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中国家庭也在掂量,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去冲刺顶尖美本,甚至去美国留学,还值不值?

  尤其在经济下行、留学就业回报率走低,再叠加留美就业困难等因素,这一问题也越来越难以忽视。

  前段时间,美国UC伯克利计算机系教授James Os Brien在Linkedin上转发了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科技行业就业遇冷,短期内难见转机》的文章,并表示,自己的学生正处于这种现状。

  “过去,即使不是伯克利CS专业最顶尖的毕业生,也能拿到多个很有吸引力的工作offer;然而现在一些GPA达到4.0的优秀学生连一个offer都没有。”

  他还表示,正在攻读学位的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四年后毕业时,面临非常有限的工作机会。

  今年以来,硅谷科技大厂集体遭遇泡沫破灭。据裁员数据网站Layoffs.fyi统计,目前美国已有包括英特尔、特斯拉、谷歌、Meta、亚马逊、微软等27家科技公司在今年宣布了裁员,总人数超过4.5万人。

  过去,很多学生选择赴美留学,主要是看中美国的世界领先的高科技发展和工作前景。如今,科技行业的就业遇冷,即使名校毕业生也很难得到心仪的工作。

  他们的境遇也让很多准备留学的学生和家长开始反思,高昂的留美费用,是否还有性价比?

  数据显示,近二十年,中国留学总人数逐年显著增长,但是赴美留学的中国大陆学生却在下降,从2019年的39万人,下降到现在的27.7万人;且美国的印度学生已经超过中国大陆学生。

  可见,在中国家庭的留学选择中,美国留学的热度正在降温。而美国学生都犯难的就业问题,仅仅是其中一座大山:

  未来5年里毕业的中国学生,如果想要留美就业,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就业市场的低迷。

  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裁员潮”,因为可选职位有限,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解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也会持续低迷,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

  而科技行业以外,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今年也计划减少14.5%的招聘岗位,与去年16.7%的招聘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业难是其一,就业连带着的身份问题,更是如影随形地牵制着每一位打算留美工作的学生。比如,工签难抽、绿卡排期遥遥无期、敏感专业的工作人员一旦回国就可能面临拒签从而失去在美国的工作。

  此外,在硅谷的诸多高科技企业,印度人的团队合作又挤占了很多华人的工作机会和晋升职位。在美国的各行各业,中国留学生多多少少会遇到“glass ceiling”(玻璃天花板),即不言而喻的歧视。

  U.S. NEWS曾报道了一项调查,涉及榜上有名的436所大学,发现过去20年,学费都有所上涨。

  例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在2000年的时候本科生每年学费为22694美元,而到了2024年,其本科生每年学费增至56550美元,上涨了149%。

  以美国顶级的公立大学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该校2000年的本科州外学杂费为14315美元,而到了2024年,该项费用增至 44524美元,上涨了211%。

  以美国顶级的公立大学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该校2000年的州内学杂费为 3701美元,而到了2024年,该项费用增至13747美元 ,上涨了271%。

  考虑通胀因素后,各类费用的增长仍达到了:私立大学41%;公立大学的州外学杂费32%;公立大学的州内学杂费45%。

  而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时,国际学生所支付的学杂费还要高于各所学校的州外(Out-of-state)学杂费,学费负担更重。

  除了学费负担之外,通货膨胀还带来了留学生活成本的攀升,让很多留学生家庭直接感受到物价飞涨的压力。

  比如,斯坦福大学2024-2025学年不仅学费上涨5.5%,天博食宿费用也将上涨7%,总费用预计将达到8.7万美元。

  据统计,2024年美国留学平均生活成本高达14万元,四年下来仅生活费就要花费60万。而在消费高的城市和地区还远远不止。

  有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在波士顿、西雅图、旧金山等城市留学,每年花费是70-75万人民币打底;洛杉矶、芝加哥这些城市则是80万起步;如果是去纽约,那一年花费更是要破百万。

  当留学回报率不断走低,高回报率的就业领域遇冷,不少家长开始掂量,这笔钱花得究竟值不值。

  不得不说,美国在世界前沿科学和高端技术领域占有几乎垄断的优势地位,吸引了全世界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赴美深造,进一步巩固了它在U.S. News和QS等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上的领军地位。

  但眼下,低迷的市场经济、高居不下的留学成本,很多家庭的留学决策,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有了“满天星”四下开花的趋势。

  准确的说,赴美留学的拐点,出现在2020年。从这一年起,美国留学失去了“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留学申请的主流开始变成了“英美双申”甚至“多国联申”,持续至今,仍然保持热度。

  有不少选择英国留学的学生坦言,由于英国学制更短、学费比美国低,感觉英国的牛剑等G5级别的世界级名校,要比美国的顶尖大学更具性价比。

  近年来,“王爱曼华”(伦敦国王学院、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华威大学)等其他大学的认可度也快速上升。

  英国权威研究机构High Fliers发布的2024年英国毕业生就业市场报告(The Graduate Market in 2024),调查了英国100家知名企业雇主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的20所英国大学,即百强英国雇主青睐大学排名。

  令人吃惊的是,排名前五的学校分别是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不少英国Top大学未能上榜,包括牛津、剑桥也未能进入前十。

  虽然榜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可看出,企业雇主对这些非顶尖大学毕业生的认可度,以及其对学生择校的影响。

  未来,当人才流向更多元的领域、地区,美国的优势地位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犹未可知。但至少让人看到了很多新的选择和可能。

  比如,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的公立大学都会减免学费,学生家庭只需要提供生活费。如果学生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去这些国家的优秀大学留学可以省下一大笔教育经费。

  其中,德国的机械和电子工程教育一直很受认可,对留学生就业也很友善,毕业后能拿到18个月的求职签证,天博若回国发展在汽车、机械、化工、电子等领域也有较强优势。但是德国本科阶段开设的英语授课专业很少,想去德国留学,必须花时间学习基础德语。

  法国拥有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既有工科见长的工程师学院、有培养商业精英的高等商学院,也有研究水平颇高的综合性公立大学,还有培养美术、设计、音乐、厨艺等各行业专业人才的一流学院。

  而荷兰2023-2024学年的中国留学生增长了23%,创下近二十年新高。荷兰开设的英语课程是欧洲非英语国家中最多的,学费也比较实惠,毕业后还能申请一年的“搜寻年”签证。

  近一些的,中国香港的热度最近两年都居高不下,且不少亚洲国家,也体现出了自己的吸引力。

  像新加坡的大学,虽然“分控”,但录取要求往往十分透明;日本这样的非英语国家,也有不少大学开设全英文课程,而且会降低日语语言门槛......因地域文化、地理位置接近,花费更低,这些国家都有一定的吸引力。

  还有一些学生干脆申请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或项目,总之“留学”选择变得越来越多。

  除了考虑留学目的地的性价比之外,大家也开始理性考量在留学就业方面的性价比,即专业学习的投入和产出。

  过去,大家也考虑专业的性价比,但如今,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让人不得不把选专业这件事琢磨得更深更远。

  在美国科技公司的裁员潮之下,几年前炙手可热的计算机专业虽然出现就业窘境。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却风头正盛。

  据报道,美国很多科技公司在大幅裁员的同时,却将大量资源投入AI领域,大招AI人才,比如从事大型语言模型(LLM)应用开发的人员。AI工程师的薪资也是普通工程师的2-4倍。

  AI人才回国就业也是一片蓝海。根据麦肯锡公司此前发布的报告,2030年中国的AI人才缺口也将多达400万人。人才的稀缺性,决定价值。

  这一现状也在影响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未来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相关的专业,会成为不少学生和家庭的心头好。

  未来几年,普通家庭是否还能走出一条高性价比的留学之路?在兴趣专业和就业前景之间,该如何选择?

  如果这几年家里对赴美留学资金准备得并不充分,那么家长和孩子要一起认真衡量留学的必要性以及留学的性价比。

  比如,学生A希望能够读医科,可是美国的医科耗时太久且花费惊人,因此她选择去澳大利亚读本科,读生物和化学等相关课程。拿到这些课程的分数后,再转入医科,这样就可以节省一部分医学院的高昂学费。

  目前,她已经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直博的机会,正在澳洲攻读生物医学的博士学位,而且已经申请了奖学金,大大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学生B的家庭条件难以支持出国留学,因此他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大学——国内大学和法国公立大学3+1的合作项目。

  在国内大学三年级结束后,第四年他到法国的公立大学读一年,不仅学费全免,还可以亲自体验法国的学术、文化和风土民情。这一年,他的生活费控制在人民币六万元左右,没有超出家庭的承受范围。

  此外,他在大学期间一直保持优秀的学习成绩,提前锁定了大学的“直博”指标,从法国回来后,就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课程了。

  在专业兴趣和就业之间权衡,很多中国家长会更看重就业前景。然而2024年的硅谷失业潮警醒我们,选择专业时不要一味攀高。

  如果孩子擅长并且热爱的专业能够让自己学有所成、自食其力,就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来学习。因为一个人基于兴趣,会更容易掌握相关技术,为未来的从业打好基础。

  反之,如果仅仅奔着某个专业的热门前景而去,一旦毕业后专业遇冷,会让人身心俱疲,不仅没有兴趣从事该行业,也会丧失太多机会和前途。

  比如,学生C从小就对心理学感兴趣,想要留美学习心理学专业,但是心理学的不同分支所面临的学习和就业情况不同。

  其中,神经科学专业需要一路读到博士,毕业后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而教育心理咨询,则拥有很多实际用途,读完硕士就可以在学校或者公司顺利工作。

  同样,考虑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机会,学生也可以在本专业基础上,实现“AI+”的学习,并非一定要选择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具体来说,就是了解AI领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看看和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什么结合的可能。

  就拿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来说,这一领域不仅需要传统的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方面的人才,还需要具备AI模型优化、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操作系统等综合多方面知识和经验的人才。

  而理科基础好的语言学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Understanding (自然语言处理和理解)这门课,为未来进入AI领域打下基础。

  如今很多美国大学的线上资源也提供了一些便利条件。例如斯坦福大学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 Program项目不仅明确列出了AI的核心课程,还有远程线上教学。

  除了学生和家庭这端的规划,其实很多大学也在用实习或工作机会吸引学生,甚至直接把这些机会融合到课程项目中。

  比如加拿大的CO-OP,即Cooperative Education的缩写,意思是“带薪实习课程/项目”,可以理解为校企合作项目。

  在CO-OP项目中,“学习学期”(study term)和“全职带薪工作学期”(work term)通常会轮换安排,穿行。项目时间也会更长,本科通常为五年制。

  滑铁卢大学是CO-OP的奠基者,学校还为不同专业和入学时间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排期:

  在英国,也有类似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特色学习模式,被称为“三明治”课程。

  开设这类课程的高校,与一些企业有常年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的实习会在学校与企业的公共监控下进行,通常也会有实习工资。

  毕业后,学生不仅能拿到学校的学生证和学位证,还可以得到宝贵的工作经验,还有可能在实习公司实现最终就业。

  比如,英国大学本科学制大多是3年,有一种“三明治”课程是4年时间,即“2+1+1”:在英国大学读2年,再由大学联系工作带薪实习1年,最后回到学校完成最后1年的学业。

  目前,这类三明治课程的热门专业有会计与金融、商科、工程、计算机、酒店旅游管理等。因为有就业保障、学习目标感强,这一课程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不管怎样,当时代迎来拐点,留学策略也在因时而变,扬长避短。而留学的适配度和性价比,也越来越受到重视。